作为一款资深游戏玩家,我非常了解各种各样的游戏和任务来源。例如,有些任务可能会来自游戏内的任务系统,比如在《使命召唤》中玩家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主线任务才能解锁新的武器或设备;有些任务则可能来自于外部,比如在《我的世界》中玩家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其他玩家发布的任务来获得新的资源或成绩。不管任务来自何处,重要的是要记住保持耐心和专注,以便顺利完成每一个任务。

任务来源是什么意思-任务来源

工作手册任务来源怎么写

1、日清日毕-每天每人对自己所做的事进行清理、记录,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2、每个项目结束后进行工作记录,以便分享,每周五下午5:30(除特殊情况外),作为。

3、客户公关人员在与客户沟通前,与客户主管提前进行预演。学习积极的倾听客户的声音。

4、工作人员在月初时,需给自己设定该月目标,并积极努力的超越目标。

5、设计人员完成项目工作,自己对项目工作质量审核后,将成品交于该项目的客户公关人员重新。

6、客户公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整理并详细填写合作客户及供应商等的资料信息,及时交付相关。

7、群策群力不能单靠一人智慧,舍得花时间和新人沟通,舍得鼓励与赞美。

8、每次拍摄工作进行前,客户公关人员将详细的工作流程表交给客户。

9、客户付款方式:首付金额尽量为项目总金额的70%。

10、提出合理的,有建设性,可行性的建议,经讨论、采纳后,进行额外奖励。

11、客户公关人员要对二三线城市客户进行重点开发,开发行为:房产、酒类、化妆品、钻饰。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是在 2000 年 5 月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后开始酝酿立项并经中国地质调查局审议批准,于 2001 年开始启动实施的。此项任务,是为落实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上讲话的精神、贯彻落实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制定通过的 《21 世纪初我国地层学发展规划纲要》,同时面临着进入 21 世纪我国新一轮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展开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大发展的急需以及国际上正在抓紧进行的建立全球标准地层的形势而立项的。

进入新世纪,面临新形势,对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0 年 5 月,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在新的世纪,地层工作和地层学应当有新的发展,为服务经济建设,为繁荣地球科学作出更大贡献”。同时指出,“就地层工作来说,我们在定量地层工作、系统测年工作、岩石地层工作、化学地层工作、编制高精度年代地层表等方面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希望这次会议能够成为我国地层工作的一个转折点,形成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找准切入点,在各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把地层工作和地层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经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委扩大会研究,决定选择建立我国统一的年代地层系统 (划分到阶一级) ,并开展系统研究,作为推动我国地层工作和地层学研究全面、深入发展的切入点。年代地层研究,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过程,无疑有利于推进地层学各领域 (岩石地层学、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磁性地层学、层序地层或旋回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定量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分子地层学等) 的全面、深入发展,而且其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地层工作的各个领域。通过系统研究,建立、完善我国统一的年代地层系统 (地层划分对比标准) ,不仅有利于促进基础地质工作、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也展现我国地层学研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我国,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全国统一年代地层单位系统经历了 3 年多时间。起初,专家们意见不尽一致,在我国地层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为此,在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召开前,由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主持,先后召开了 3 次不同规模的专家研讨会,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逐步统一认识,达成共识。专家们普遍认为,我国地域辽阔,在全球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处于重要、关键部位,为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自太古宙至第四纪,各种类型的地层发育齐全、连续; 显生宙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极为丰富,其系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极其罕见。在这一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我国自己的一套反映中国地层发育特色的区域年代地层单位系统作为全国地层划分对比的统一标准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很有必要。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建设,繁荣我国的地球科学,而且也有利于使我国的地层学研究逐步与国际地层学研究接轨并为推动其发展作出我国应有的贡献。同时认为,建立中国自己的一套区域年代地层单位系统,与国际地层委员会主持的正在加紧进行的建立全球标准年代地层单位系统——— 《国际地层表》的工作并不矛盾,应是相辅相成的。在最新一版 《国际地层指南》 (2000,金玉玕、戎嘉余、陈旭,中译本第二版,地质出版社,第56 页) 中,专门列了一节 “区域年代地层”,强调建立区域年代地层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 “全球标准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中的单位,只有当它们以完整的、详细的地方或区域地层学为依据时,才是有效的。借助地方或区域地层表是达到统一的全球单位的途径,对于阶和统尤其如此。而且,这个级别的区域单位可能一直是需要的,无论它们是否与全球标准严格相符。把地层准确地归属于地方或区域性单位,而不宜超越当前时间对比的限制,将地层指定成全球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的单位”。同时指出: “建立地方或区域年代地层单位的原则应与建立全球标准年代地层单位的原则相一致”。

在达成以上共识的基础上,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于 1999 年 12 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断代工作组工作会议,近 150 位全国各地质部门的地层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专门讨论编制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问题。会议期间,各断代工作组的专家经过深入商讨,分别提出各自断代的分统划阶方案。经汇总后,完成了编制从太古宇至第四系的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这是我国首次建立的全国统一、完整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该表中,前寒武系部分新建 2 个系级单位; 震旦系至第四系共建了 102 个阶级单位,其中海相地层区 50 个,陆相地层区 52 个。该表于 2000 年 5 月提交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审议,获得通过。按会议审议意见修改后,作为附件收入 《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 中,一并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施行。

鉴于完成编制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的过程较为仓促,只是当时专家们根据所掌握的现有资料而提出的一个分统划阶框架性方案。其中所建 102 个阶,除极少数几个已被收入 《国际地层表》的阶 (如中奥陶统上部的达瑞威尔阶、上二叠统的吴家坪阶和长兴阶等) 符合 《国际地层指南》和 《中国地层指南》中规定的建阶要求外,其他绝大多数阶 (尤其是陆相地层区所建的阶) 均达不到建阶的要求。这一局面,是我国长期历史遗留的问题。在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侧重于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生物地层的研究,很少涉及年代地层的研究。只有少数专家、学者曾在局部层段尝试过建阶研究 (如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二叠系等分别建了一些阶) 。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明显,而且都是从单位层型定义一个阶,致使所建阶缺乏严格的定义,各人所掌握的建阶标准也不尽一致,甚至对同一地层单位由不同专家研究,其命名、含义各不相同。显然,过去所建的一些 “阶”,与 《国际地层指南》和 《中国地层指南》关于建阶的要求差距较大,难以成为全国统一的划分对比标准。

地质工作与地质科学的深入发展,地层学界普遍认识到,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对比和生物地层的研究。应该在此基础上,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展系统的年代地层建阶研究,以便建立起地层划分对比的统一标准,这是整个地质工作所需要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工作。正因为如此,此项工作受到各国地层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在国际上,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开始,在国际地层委员会的主持下,由各断代分会负责实施,组织跨国的有关专家,开展了从寒武系至第四系的系统建阶研究,以求建立起全球系统的地层划分对比的统一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为确保所建阶的科学性和全球的可比性,国际地层委员会及时,废弃了以单位层型定义一个阶的传统,提出必须以一个单位的底界界线层型 (即底界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 来定义一个阶的新要求,即在一个阶的底界界线处,确定一种或几种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化石属种作为识别该阶底界的标志,或以其他非生物的标志面 (如磁极反转、海平面变化、古气候变迁遗迹、地质事件遗迹等) 作为底界的辅助识别标志。而且,对选择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提出了具体要求。即: 界线层型必须选择在连续沉积的单一岩相的剖面中 (主要是海相地层) ; 剖面中含化石丰富、特征显著、保存完好,尽可能具全球可比性; 剖面出露完好,未受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影响; 界线层型应选在交通方便、易于到达的剖面上,并能为自由研究、采样和长期保护提供合理保证,并建立永久性标志。近 30年来,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工作重点就是按以上指导原则在全球开展全面、系统的界线层型 (GSSP) 的研究和确认工作,并要求至 2008 年,全部完成寒武系—第四系的建阶和界线层型 (GSSP) 的确认工作。至我国召开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时 (2000 年) ,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的 《国际地层表》显示,当时国际上的建阶工作已初具轮廓,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下统的上部、中统的下部和上奥陶统、志留系的顶部及第四系尚未完成建阶工作外,其他各系、统均已完成建阶工作。据该表,已有 80 个阶被命名,其中只有 31 个阶完成了界线层型 (GSSP) 的选定和研究并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科联批准确认,尚有 49 个阶的界线层型 (GSSP) 以及上述尚未命名阶名的那些单位的界线层型 (GSSP)正待各国地层工作者抓紧研究。按照新的建阶要求,我国开展建阶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 80 年代中至 90 年代,部分专家学者为配合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全球建阶计划开始了在中国的正式建阶研究工作。当时,主要集中在中奥陶统上部阶、泥盆系/石炭系界线、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等的界线层型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截至 2000 年,只有中奥陶统上部的阶的界线层型 (GSSP) 被国际地科联批准 (1997年) 确立在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但阶名被要求采用澳大利亚同层位的达瑞威尔阶。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实际上,我国从震旦系至第四系还有很多优秀剖面具有成为全球标准的条件。

面对以上的形势和背景,2000 年 5 月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闭幕不久,为落实温家宝副总理的指示和满足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新成立的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几经酝酿,决定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主持,组织全国各系统的专家立项开展围绕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的系统建阶研究。这一决定,首先得到时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寿嘉华同志的肯定与支持。后经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泽九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时任局长叶天竺协商,达成共识,同意立项,并给予鼎力支持。随后,全国地层委员会正式向中国地质调查局递交了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立项建议书,很快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批准。为落实项目各项工作,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于 2000 年 12 月 20 日召开了第二次常委扩大会,专门讨论、确定项目的总体目标与任务、研究阶段的划分、课题设置、管理体制、质量监控与保障措施和预期成果等。

2001 年 4 月 2 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下达了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任务书,编号为 70101204035。自此,系统建阶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根据项目总体任务设计,本项目的总目标任务是围绕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通过多学科和多技术手段的综合研究,建立和完善我国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各断代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地层发育特征的地层划分对比标准 (含陆相沉积区) ,为我国新一轮区域地质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服务,并推进我国地层学研究深入发展和逐步与国际地层研究接轨。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部署方案由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委扩大会研究确定。鉴于当时地调局允诺的经费资助情况和时间因素,《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中所建 102 个阶和 2 个新建系不可能全面铺开安排。常委扩大会决定,从当前国内外需求出发,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抓重点、抓关键、抓条件好有优势的阶(或界线层型) 分阶段予以安排。

2001 年至 2005 年期间,分三个阶段作出安排。

第一阶段,自 2001 年1 月至2002 年6 月,主要任务是组织编撰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表说明书》。由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后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在全国推广应用的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只是一个系统的年代地层单位框架,当时,对其中所建 102 个阶和 2 个新建系及其他有关问题尚无任何文字说明,极不利于在全国推广应用。为迅速解决这一问题,满足全国应用的急需,由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主持,委托各断代工作组负责,对该表中各自断代所建阶 (或系) 依据当时所掌握的资料予以定义性 (或内涵) 的初步文字说明。然后由全国地层委员会委托专人汇总各断代工作组完成的文字说明材料,按统一的格式、内容要求进行编撰,并对其他相关问题予以说明,完成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说明书》。这项任务已按期完成,并于 2002 年 10 月正式出版发行。

第二阶段,自 2001 年 7 月至 2003 年 6 月,这是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正式启动的阶段。根据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委扩大会研究,决定在起始阶段首先选择一些已具备较好条件、在我国有优势,并有可能争取进入 《国际地层表》的阶 (系) 或界线层型进行立题研究。经过对各断代工作组所申报的课题任务设计 (共 26 份) 的审查,最后决定本阶段开展以下 15 个课题研究: ①中国古元古界建系研究,由耿元生负责; ②中国新元古界南华系层型剖面的建系研究,由尹崇玉负责; ③中国新元古界震旦系建系和建阶研究,由孙卫国负责; ④中国寒武系张夏阶和崮山阶的再研究,分别由章森桂、朱兆玲负责; ⑤中国奥陶系各阶 (新厂阶、道保湾阶、大湾阶、达瑞威尔阶、艾家山阶、钱塘江阶) 及下志留统 2 个阶 (龙马溪阶、大中坝阶) 的研究,由汪啸风负责; ⑥中国志留系上志留统(拉德洛统) 和顶志留统 (普里多利统) 底界的界线剖面及其对比研究,由金淳泰负责; ⑦中国泥盆系若干阶 (邵东阶、佘田桥阶) 的年代地层研究,分别由侯鸿飞、龚一鸣负责; ⑧中国石炭系若干阶(杜内阶/维宪阶界线层型、德坞阶、滑石板阶、达拉阶) 的研究,分别由侯鸿飞、吴祥和、张遴信负责; ⑨中国二叠系中二叠统下部栖霞阶、祥播阶和上二叠统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层型研究,由金玉玕负责; ⑩中国下三叠统殷坑阶、巢湖阶和中三叠统青岩阶建阶研究,分别由童金南、魏家庸负责;瑏瑡中国北方陆相下—中侏罗统八道湾阶、三工河阶、西山窑阶、头屯河阶和上侏罗统土城子阶建阶研究,分别由沙金庚、王思恩负责; 瑏瑢中国陆相白垩系泉头阶、青山口阶、姚家阶和富饶阶建阶研究,由陈丕基、万晓樵负责; 瑏A中国陆相古近系垣曲阶和池江阶建阶研究,由王元青负责; 瑏A中国陆相新近系山旺阶、保德阶建阶研究,由邓涛负责; 瑏瑥中国陆相第四系泥河湾阶建阶研究,由张宗祜、闵隆瑞负责。

第三阶段,自 2003 年 7 月至 2005 年 6 月,这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也是由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委扩大会在听取各断代工作组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后,研究决定的。其立题原则是,在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在第二阶段未作安排,但也有较好基础,或有可能争取成为全球 “金钉子”的阶或界线层型开展研究,同时选择少部分在第二阶段已作安排,但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阶 (或系) 作出安排。第三阶段确立了以下 15 个课题: ①中国古元古界滹沱系的建系研究,由伍家善负责; ②中国新元古界南华系层型剖面的综合地层研究,由尹崇玉负责; ③中国新元古界震旦系陡山沱阶底界界线层型研究,由孙卫国负责; ④中国寒武系上寒武统凤山阶建阶研究,由项礼文负责; ⑤全球中/下奥陶统和志留系/ 奥陶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研究,由汪啸风负责; ⑥中国志留系中志留统 (文洛克统) 底界界线层型及其界线标志的研究,由傅力浦负责; ⑦中国泥盆系年表中两个 “待建阶”的建阶研究,分别由傅力浦、殷保安负责; ⑧全球石炭系维宪阶/杜内阶界线层型、谢尔普霍夫阶 (中国的德坞阶) 底界界线层型及中国上石炭统达拉阶研究,分别由侯鸿飞、吴祥和、张遴信负责; ⑨中国二叠系紫松阶、隆林阶及茅口阶、冷坞阶界线层型研究,由金玉玕负责; ⑩中国下三叠统陆相底界界线层型及巢湖阶、中三叠统青岩阶及其以上 “待建阶”的建阶研究,分别由杨逢清、童金南、姚建新、白志强负责; 瑏瑡中国陆相侏罗系下—中侏罗统八道湾阶、三工河阶、西山窑阶、头屯河阶及上侏罗统土城子阶、大北沟阶建阶研究,分别由沙金庚、王思恩负责; 瑏瑢中国陆相白垩系义县阶、青山口阶和富饶阶及其界线研究,分别由田树刚、陈丕基、万晓樵负责; 瑏A中国陆相古近系下始新统岭茶阶和上古新统池江阶建阶研究,由王元青负责; 瑏A中国陆相新近系中新统谢家阶及其界线层型研究,由邓涛负责; 瑏瑥中国陆相第四系泥河湾阶及其以上层位的年代地层研究,由张宗祜、闵隆瑞负责。

2001~2005 年研究任务完成后,经与地调局协商,地调局表示继续支持建阶研究工作,将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工作项目的研究期限延长至 2010 年。经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八次常委扩大会和第十次常委扩大会分别研究决定,制定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的研究计划。这两个阶段的课题设置原则同前,除选择尚未研究过的阶外,还选择了部分在第三阶段已开始研究,但需继续深入研究的一些阶 (或系) ; 另外,还安排了少量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地层研究。

第四阶段设置了以下 15 个课题: ①中朝古大陆古元古代 (2500~1800Ma) 年代地层划分———主要地质事件序列及地质年代格架研究,由杜利林负责; ②中国北方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年代地层划分及其各断代界线研究,由朱士兴负责; ③中国新元古代南华纪年代地层进一步划分及其区域对比研究,由尹崇玉负责; ④全球寒武系第7、第9、第5 阶及中国寒武系筇竹寺阶研究,分别由彭善池、赵元龙、项礼文负责; ⑤中/下奥陶统全球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及中国上奥陶统艾家山阶及其界线层型研究,由汪啸风负责; ⑥中国顶志留统 (普里多利统) 建阶研究,由王平负责; ⑦中国中泥盆统东岗岭阶研究,由殷保安负责; ⑧中国下石炭统各阶区域对比及谢尔普霍夫 (德坞) 阶全球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研究,由吴祥和负责; ⑨中国陆相大龙口阶、中三叠统上部 “待建阶”和上三叠统土隆阶及其界线层型研究,分别由喻建新、白志强、姚建新负责; ⑩中国陆相侏罗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及上侏罗统中部“待建阶”研究,分别由沙金庚、王思恩负责; 瑏瑡中国陆相白垩系/侏罗系界线层型、义县阶进一步完善及九佛堂阶研究,由田树刚负责; 瑏瑢中国陆相上/下白垩统界线层型及富饶阶底、顶界线层型研究,分别由万晓樵、陈丕基负责; 瑏A中国陆相古近系上湖阶及卢氏阶研究,由王元青负责; 瑏A中国陆相新近系中新统通古尔阶研究及中新统其他阶的进一步完善,由邓涛负责; 瑏瑥中国陆相第四系周口店阶及萨拉乌苏阶研究,由闵隆瑞负责。

第五阶段设置了以下 14 个课题开展研究: ①中国古元古界滹沱系底界及内部划分框架研究,由杜利林负责; ②中国北方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底界的年代学研究,由高林志负责; ③中国南华系底界界线层型及南华系内部统级单位划分研究,由尹崇玉负责; ④中国寒武系梅树村阶及其底界界线层型研究,由项礼文负责; ⑤全球寒武系第5、第9、第10 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研究,分别由赵元龙、彭善池负责; ⑥中国顶志留统 (普里多利统) 建阶研究,由王平负责; ⑦全球下石炭统谢尔普霍夫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研究,由吴祥和负责; ⑧全球上二叠统吴家坪阶界线层型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由杨振宇负责; ⑨中国上二叠统亚智梁阶建阶研究,由姚建新负责; ⑩中国陆相侏罗系底界界线层型及区域对比研究,由沙金庚负责; 瑏瑡中国陆相白垩系九佛堂阶及沙海阶建阶研究及富饶阶底、顶界线研究,分别由田树刚、陈丕基负责; 瑏瑢中国陆相古近系上湖阶及其底界研究,由王元青负责; 瑏A中国陆相新近系高庄阶建阶研究,由邓涛负责; 瑏A中国陆相第四系周口店阶及萨拉乌苏阶建阶研究,由闵隆瑞负责。

以上第二阶段至第五阶段的课题研究,共涉及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中 2 个系级单位,72 个阶级单位和 13 个全球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的研究。完成的总工作量: ①共踏勘、测制地层剖面 120 余条,总长度达 15000 余米; ②采集、鉴定各门类古生物化石 1500 余种; ③采集、分析、鉴定各门类微体古生物化石和孢粉样品近 3000 件; ④采集、分析、测试古地磁样品 1400 余件; ⑤采集、分析、测试同位素年龄样品130 余件; ⑥采集、分析地球化学样品 (包括碳、氧同位素样品) 近百件;⑦采集各类岩石标本 200 余件。

本项目的组织管理与质量保障措施,经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委扩大会研究,决定项目实行二级管理体制,即: 一级管理由全国地层委员会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委派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泽九研究员担任项目第一负责人,地层委员会地层单位分类及地层名称审核分委员会主任黄枝高研究员担任项目第二负责人; 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项目总体任务设计、制定阶段计划、审定各阶段实施课题的主要任务和研究内容,督促、检查各课题组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负责年度经费分配。二级管理,各课题由相关断代工作组的组长 (或委托的专家) 负责,其职责是负责制定课题的总任务设计、编制年度研究计划、组织研究团队实施研究计划、负责如期提交年度进展的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

为使各阶段课题研究保质、高效、有序进行,整个研究过程都由全国地层委员会项目办公室实施严格监控,各课题的总体任务设计和年度计划安排均由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委扩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并与项目办签订年度任务合同书; 每年一季度前后召开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委扩大会例会,听取各课题组上一年度研究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在此基础上安排确定各课题当年的研究任务。项目办对各课题提交成果的形式、格式和内容都提出明确要求,即成果包括两部分: ①各课题在研究期间及时新进展、新发现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单篇论文 (包括层型剖面介绍、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古生物的新发现、磁性地层、层序地层、同位素测年、事件地层、化学地层研究新进展等) ; ②各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是提交一份综合研究报告,要求该 “综合研究报告”应充分反映本阶段研究所获取的各方面实际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阶 (系或界线层型) 进行全面陈述。

为使各课题提交的 “综合研究报告”在格式、内容上大体一致,项目办下发了一个统一的撰写提纲: ①阶 (系) 名 (各界线层型名称) 及其名称由来,主要说明该阶 (系) 由谁、何时、因何而命名,其名称源自什么 如果课题是专为争取成为全球 GSSP 的界线层型研究时,还应概述该界线层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②阶 (系或界线层型) 的层型剖面位置,主要陈述该层型剖面所处的详细地理位置,应精确到省 (自治区) 、市 (县) 、乡、村及其方位的大致距离,现场的人为或自然标志物,经、纬度,并附交通、地理位置图; ③阶 (系或界线层型) 的层型剖面,详细列述实测层型剖面的分层情况、各层岩性特征、各层含化石情况及厚度,陈述层型剖面底、顶界线性质 (连续过渡、有无间断) ; ④阶 (系或界线层型) 的底界界线定义,主要详述包括生物的、非生物的底界识别标志; ⑤单位层型内生物地层序列及特征,主要陈述该阶 (系或界线层型) 层型剖面内生物带 (或组合) 的划分情况及各带 (组合) 的生物组合特征,并与国内外作简要对比; ⑥如果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地层、磁性地层、层序地层、事件地层、化学地层等方面的研究,应陈述其研究成果及其对定义该阶 (系或界线层型) 的意义; ⑦对比关系,主要阐述该阶在横向上的延展和在不同相区的情况,与国内同期岩石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以及与国际上同期年代地层单位间的对比关系; ⑧主要参考文献。

上述实施的管理体制和采取的措施保证了项目研究的顺利进展和取得令人较为满意的成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